監守自盜也是侵占罪?揭密特殊型態的業務侵占💼【TaiLexi法律專欄】
您是否曾經聽過「監守自盜」這個成語?在現實生活中,這不僅僅是一句成語,更是一種明確的法律犯罪行為!今天我們就來用最有趣、最易懂的方式,揭開「業務侵占罪」的神秘面紗,讓您了解為什麼「自己人偷自己東西」會構成嚴重犯罪。
從日常案例認識業務侵占罪
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:小美是超商店員,每天負責收銀和商品管理。某天她心想:「反正公司這麼大,少幾瓶飲料應該沒人發現」,於是偷偷把幾瓶高級果汁帶回家喝。這看起來像是單純的偷竊,對嗎?
但實際上,這可能構成更嚴重的「業務侵占罪」!為什麼呢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法律條文怎麼說?
依 中華民國刑法第336條規定:
「對於業務上所持有之物,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者,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,得併科九萬元以下罰金。」
簡單來說,這條法律就是在說:如果你因為工作關係而保管著別人的東西(可能是公司的財物、客戶的貨款等),卻擅自把它們據為己有,就會構成業務侵占罪。
關鍵差異:侵占 vs. 竊盜
您可能會問:「這和一般偷竊有什麼不同?」問得好!這正是最有趣的部分。
普通竊盜就像是:您去別人家偷東西,您從來沒有合法持有過那個物品。
業務侵占則是:東西本來就在您手上(因為工作關係),您卻「變心」了,從保管者變成佔有者。
用個比喻來說:
- 竊盜:像是路上隨機搶路人的包包
- 業務侵占:像是銀行經理把客戶存在銀行的錢偷偷轉到自己帳戶
法院怎麼看?實際判決見解
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法院見解,這會讓您更清楚法律如何運作:
參照105年度審簡字第664號判決所述:「指個人基於其社會地位繼續反覆所執行之事務,包括主要業務及其附隨之準備工作與輔助事務在內。查被告為佳瑪百貨之員工,平日負責賣場清潔、整理貨架、管理商品及招呼客人等業務,係從事業務之人,其將業務上所管領而持有之商品侵占入己」
這段見解告訴我們幾個重要觀念:
- 業務範圍很廣:不只是主要工作,連附帶的準備工作都算
- 持有關係:因為工作而合法持有物品
- 心態轉變:從「幫別人保管」變成「當作自己的」
另一個有趣的案例:
參照92年度上易字第1326號判決所述:「告訴人固定每天五次到店裡面收取錢筒的錢...顯然被告不負責保管該錢筒,是被被告自錢筒內取得金錢,自屬竊盜行為,難謂被告負責保管收錢筒內之金錢,即難令被告負侵占之責任」
這個案例很特別!法院認為,如果員工不是「固定保管」錢筒的人,只是臨時從中拿錢,那就不是侵占,而是竊盜。這顯示了「持有關係」的認定非常重要。
業務侵占的成立要件
要成立業務侵占罪,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:
1. 行為人的身分:必須是「從事業務之人」
這不只是正式職員,連打工、兼職都可能構成。參照96年度易緝字第14號判決所述:「被告係受僱於乙○○所經營之東瀛商行,擔任外務員一職,負責領貨交付客戶、收取帳款等業務」
2. 持有關係:必須是「業務上持有」
東西必須是因為業務關係而合法在你手上。參照97年度審簡字第5460號判決所述:「業務侵占罪之成立,以因執行業務而持有他人之物為前提」
3. 主觀意圖:必須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」
簡單說就是「明知不是自己的卻想佔為己有」。參照98年度上易字第467號判決所述:「足認被告確有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,而侵占對於業務上持有之物之犯行」
4. 客觀行為:必須有「侵占行為」
就是把別人的東西當作自己的來處分、使用。
刑責差異:為什麼業務侵占比較嚴重?
讓我們來算一算,為什麼業務侵占的刑責比普通竊盜重:
普通竊盜罪(刑法第320條):
- 最高刑度:5年以下有期徒刑
- 罰金:最高50萬元(舊法為500元,經調整後)
業務侵占罪:
- 刑度: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
- 罰金:最高9萬元
看起來好像差不多?但關鍵在於「最低刑度」!普通竊盜可能被判很輕的刑期甚至緩刑,但業務侵占最少都要關6個月,因為法律認為「辜負信任」的行為更可惡!
真實案例解析:超市員工順手牽羊
讓我們看一個完整的真實案例:
參照105年度審簡字第664號判決所述:「于姍妤另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之竊盜犯意...接續徒手竊取如附表二所示非屬於其業務上管領之物品」
這個案例很有趣!當事人做了兩件事:
- 把業務上管理的商品帶回家(業務侵占)
- 偷走非業務管理的商品(普通竊盜)
結果法院認定這是兩個不同的罪!為什麼呢?因為:
- 對於業務上管理的商品:她本來就有保管責任,卻據為己有 → 業務侵占
- 對於其他商品:她從來沒有保管責任,純粹是偷竊 → 普通竊盜
常見誤解澄清
誤解一:「我只是借用一下,會還回去」
參照97年度審簡字第5460號判決所述:「擅自挪為己用,是被告所為業已該當刑法業務侵占罪之構成要件甚明」
即使只是暫時使用,只要未經同意就構成犯罪!
誤解二:「金額很小沒關係」
參照(58)台函刑字第 5111 號判決所述:「縱使金額未達三千元,仍可依第四條論處適當之刑」
金額大小不影響犯罪成立,只影響量刑輕重。
誤解三:「離職後就沒事了」
侵占行為發生在任職期間,即使離職後才被發現,仍然要負法律責任!
數學計算時間:罰金怎麼算?
讓我們來實際計算一下業務侵占的罰金:
依現行刑法規定,業務侵占罪的罰金是「得併科九萬元以下罰金」。但法院會根據以下因素調整:
- 侵占金額:通常是倍數計算,例如侵占1萬元可能判2-3倍罰金
- 犯罪動機:是臨時起意還是預謀已久?
- 悔意表現:是否主動歸還、道歉?
- 前科紀錄:是否是初次犯罪?
舉例來說:
- 侵占5,000元,無前科,主動歸還 → 可能判罰金10,000元(2倍)
- 侵占100,000元,有前科,毫無悔意 → 可能判最高罰金90,000元
預防之道:企業與員工都該知道
給企業的建議:
- 完善內部控制制度
- 明確規範財產保管責任
- 定期盤點與稽核
- 加強員工法治教育
給員工的建議:
- 明確區分公私財產
- 任何使用都需經過正式程序
- 發現問題立即報告
- 不要心存僥倖
結語:信任的價值與法律的界線
業務侵占罪的核心精神在於「信任的保護」。當別人因為信任而將財產交給您保管時,法律給予了更高的保護標準。這不僅是法律規定,更是社會運作的基礎。
參照最高法院 70 年度台上字第 5088 號 刑事判決所述:「上訴人因擔任採買職務,對合作社資金具有業務上持有之關係,其行為係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,將預借之採購金多次侵佔,已構成業務上侵佔罪」
這個見解清楚地告訴我們:職務帶來的不只是權力,更是責任。違反這份信任,付出的代價遠比想像中沉重。
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您不僅了解了業務侵占罪的法律知識,更能體會到信任與責任的重要性。無論是企業主還是員工,都應該謹守份際,共同維護職場的誠信與法治精神!
有更多法律問題,可以使用TaiLexi AI免費法律諮詢
AI 不僅能提供即時線上解答,還能協助您判決書查詢並進行案情比對分析。隨時為您解答各類法律疑難!